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鸡脂肪肝和肾综合征防治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09:2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概  述
    本病是青年鸡的一种营养代谢病,由肝脏、肾脏和其他组织中存在大量脂类物质而得病。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也可发生于后备肉用仔鸡,但11日龄以前和32日龄以后的仔鸡不常暴发,以3~4周龄发病率最高。肝和肾均呈现肿胀,肝苍白,肾呈各种变色,多死于突然嗜睡和麻痹。
    (一)病因
    主要是营养代谢调节失调,通过饲喂一种含低脂肪和低蛋白的粉碎的小麦基础日粮,能够复制出本病,并有25%的死亡率而证实。如若日粮中增加蛋白质或脂肪含量,则死亡率减低;若将粉碎的小麦做成小的颗粒饲料,则死亡率增高。
    其次,生物素缺乏也是重要的发病原因。因为生物素在糖元异生的代谢途径中是一种辅助因子。本病存在低糖血症,表明糖元异生作用降低。有些学者通过补充许多维生素的试验中,发现按每公斤体重在基础日粮中补充生物素0.05~0.10mg,是防治本病的良好方法,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治方法。
    (二)发病机制
    生物素是体内许多羧化酶(固定二氧化碳)的辅酶,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脱氨酶的辅酶,例如在丙酮酸转变为草酰乙酸,乙酰COA转变为丙二酸单酰COA,丙酰 COA转变为甲基丙二酸单酰COA等反应中都需要生物素作为辅酶,因此,它对体内脂肪合成起着重要作用。已经发现,本病有低糖血症,血浆中丙酮酸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肝脏中肝糖元水平降低,肝脏内需要生物素为辅酶的丙酮酸羧化酶,乙酰COA羧化酶、 ATP-枸橼酸裂解酶等脂肪、糖代谢中的限速酶,其活性均有降低,糖元异生作用也降低。有试验证明,当肉用仔鸡的日粮根据粗饲料组成的水平以生物素作为补充物时,能使田间发病率相当下降。



临床症状
    病鸡突然嗜睡和麻痹。麻痹常由胸部向颈部蔓延,几小时内死亡。死亡率多在6%之内,个别的鸡群达20%以上。有些病鸡出现与生物素缺乏相似的病征:生长缓慢,羽毛发育不良,喙周围发生皮炎,足趾干裂等。病鸡有低糖血症、血浆丙酮酸水平升高,肝糖元水平降低和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等生化特征。


病理变化
    死亡病鸡以肝、肾病理变化最为明显。肝脏苍白、肿胀,在肝小叶外面有出血点。肾脏肿胀,呈多样颜色。组织学检查,可发现肾脏及其许多近曲小管肿胀,有病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现颗粒状胞浆,毛刷的边缘常常断裂,用PAS染色力不强。并且在近曲小管和肝脏中存在大量脂类。此外,死鸡的心脏呈苍白色,心肌脂肪组织往往呈淡红色。肌胃和十二指肠前段常含有一种不知原因和成分的黑棕色液体。


诊断鉴别
    根据鸡群发病的日龄、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注意与鸡包涵体肝炎区别,此病为一种禽腺病毒病,其病鸡肝细胞可作直接培养,也能繁殖,可观察到具有特征性的嗜碱性包涵体。法氏囊缩小,粘膜变薄。另外,注意与传染性法氏囊病鉴别,后者肾脏虽然也有严重损害,但法氏囊肿大、出血和坏死,以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防治措施
    针对病因,调整日粮成分比例,例如增加蛋白质或脂肪含量,降低小麦的比例,防止将小麦粉做成颗粒饲料。按每公斤体重在基础日粮中补充生物素0.05~0.10mg,可有效的防治本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养殖人家园|助农生态养殖技术网|益生菌运用技术网|养殖VIP资源网 ( 桂ICP备05007308号  

GMT+8, 2025-7-13 06:20 , Processed in 0.6139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