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养牛大户刘勇(化名)很庆幸自己去年没有太贪心。去年原奶收购价暴涨,对此他和距此不远的青铜峡市一位同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去年,那位同行趁着奶价大涨之际,盘下了1000多亩地扩建了养牛场,增加了托管的奶牛数量。不料今年奶价大幅回落,那位同行眼见着投入血本无归。刘勇则与当地的乳品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河)和国内某大型乳制品企业签订了供应合同,这才使得他们今年奶价降低时“逃过一劫”。 那位青铜峡的同行,他的养牛场奶价已经跌到了2.5元一公斤。一般而言,3元是衡量养牛是否盈利的一个分水岭。养牛饲料昂贵,加之各类成本,如果奶价低于3元,意味着“多养一天,就亏一天的钱”。表面上看,这有些自食其果。“去年奶源稀缺的时候,谁家价格给的高,他就卖给谁家,结果今年进口奶粉多了,导致奶价降了,哪家企业都不愿意要他家的奶了。”刘勇说。 对于规模牧场而言,青铜峡的例子只是少数。由于牧场的产量稳定,质量有保证,大多数还是有销路。刘勇的牧场规模在当地数一数二,约有3000头牛,目前牛奶的收购价格是4元,这在当地算是不错的价格。他承认,去年5.8元的价格,实为罕见。这也是他“养牛十七八年来,少见的光景”。 但这样的光景很可能成为绝唱。养殖户们当然希望盛世重来,很多养牛户开始将希望寄托在今年11月份,按照惯例,每年的年末是奶价开始上扬的时期,不过,今年显得有些“反常”,如今11月已经过半,奶价依旧低迷,这彻底让那些散户失去了盼头。 宁夏发生的这一切真的只是个个案吗,抑或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牛吃牛 据农业部数据,7月底我国的平均奶价已降至3.99元/公斤;9月中旬,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奶价已跌至3.4——3.5元/公斤,散户奶价更是跌至2.5元/公斤。 奶价发生剧烈波动的直接原因,在于进口奶粉(大包粉)数量的变化。资料显示,今年1——7月份的进口量已达13.6万吨,预计全年将达25万——28万吨,高于2013年全年的18.45万吨。 进口持续增加的原因,在于中国乳制品的市场需求与优质奶源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奶源紧张导致的跨省抢奶现象长期存在,这也是进口奶源的底气所在。 而从政策导向看,国家显然认为缺乏规模化是乳业症结所在,于是抓大放小。但这样一来,又形成了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中小乳企包括养牛的散户,自然成为了整个链条中最弱的几张牌。有报道称,三聚氰胺爆发前一年(2007)的大规模杀牛现象正在重演。 宁夏当地人称,其实不是杀牛,而是“牛吃牛”。养殖户发现养奶牛不赚钱了,养的越多越亏,又不想完全退出市场。就自动减少规模。有十头牛的就卖掉两头,再用卖牛的钱去给其它奶牛买饲料,这导致牛的数量日渐稀少。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牛吃牛”。 知情人士透露,在吴忠市,去年借势投入的一部分新建牧场上,都不见牛的影子。“宁可空着,也不愿意每天倒贴钱养牛。” 宁夏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赵淑铭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一般而言,一个养牛户拥有150头以上的奶牛就可称之为规模养殖,按照这个标准,宁夏规模牧场的占比达到70%,这在全国算是“很高的比例”,所以,宁夏的平均奶价在全国“还算可以”。 不过,很多的小乳企并没有熬过去年的寒冬。奶源价格起伏,小乳企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资料显示,今年年初,有十多家中小乳品企业想退出市场,寻找合适的买家,广州柏赛罗药业有限公司想把旗下奶粉业务出售,而宁夏红果乳业有限公司也想把企业卖掉,已主动对外“放风”。业内人士称,这与今年工信部出台的奶粉企业兼并重组方案有很大关系。该政策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如自检必备,自办牧场等,这对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很难达到,使他们“萌生退意”,去年不断上扬的成本,则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宁夏红果乳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知名的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如今的红果“依靠为其他奶粉生产企业做代工来维持生计。”试图通过当地乳业协会的协调,与之取得联系,未果。 金河作为当地酸奶的“第一品牌”,基于其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去年在终端产品上提高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成本压力。金河乳业董事长闫建国回顾了“三聚氰胺”之后的产业大环境:2008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乳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使得整个行业逐渐规范起来。从2008年到2010年,对于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中小乳企而言,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而2010年之后,随着进口奶粉数量和价格的波动,加之政策的密集变化,对于一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确实遭遇了发展中的难题。 据媒体公开报道,国家出台的乳业大致的整合方向是:到2015年12月底,通过兼并重组,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提高到65%,原有的127家配方奶粉企业减少到87家左右;到2018年12月底,培育3——5家大型企业集团,前10家国内品牌企业市场集中度达到80%,国产品牌企业最终只剩50家左右。 这意味着,从政策层面,中小乳企生存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有意让中小乳企自然“淡出”市场。 但是,奶牛是整个乳业链条中的最关键环节。当中国整体的奶牛存栏数量出现下降趋势时,修建再多漂亮的大规模牧场如果无牛可养也是空中楼阁。事实上中国市场对乳业制品的需求,也不可能仅仅靠几个大企业的规模牧场就可以满足。奶牛养殖户和中小乳企对乳业的投入与热情,对于中国乳业的平衡发展仍旧有现实意义。 到上游去养牛 对于小乳企而言,生存的难度在于国家政策越来越强调乳企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能力。这样一来,中小乳企为了符合国家政策,继续活下去,出现“小牛拉大车”的局面不可避免。 现在,很多散户把自己的奶牛送到牧场托管 国家政策的初衷,是意识到可控的奶源对于牛奶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对企业自建牧场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的几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随之出台《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明确乳制品工业必须要有可控的奶源基地,改(扩)建项目可控奶源生产鲜乳数量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 2013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并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再审核再清理工作。2013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这也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乳粉新规。其中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生产原料要来自自建自控奶源。 虽然金河并非以婴幼儿奶粉为主产业,但是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闫建国介绍,目前金河自建牧场已经投资4000万,拥有2000头奶牛,计划未来将牧场规模扩充至2万头。 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乳制品企业将自身的产业链触角延伸至养牛产业。2012年,蒙牛乳业就曾宣布到2015年达到100%牧场原料奶供应。伊利更是投巨资建设自己的万头牧场项目。近期,雀巢更是耗资2亿元人民币在黑龙江双城打造规模牧场。而恒天然接二连三新牧场的落成也在不断刷新着洋品牌的牧场数量。 上海铂洋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佟显永认为,养牛也是“一门生意”,在成熟的条件下,养牛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刘勇也坦承,一头牛一年的利润大概在2000——3000元左右,牧场一旦形成规模,“如果没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利润还不错。” 这也是奶价高企时,许多企业都趋之若鹜去养牛的原因。但是,让原本处于食品加工环节的企业去覆盖产业链上游,亲自去养牛,只是“看起来很美”。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认为,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涉及种草、防疫、污染处理等多个专业性的环节。“本身这个行业就分为上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企业的专长在生产和加工环节,让处于下游的企业去做上游的事情,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分析称,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制品企业都有相关计划并且已经付诸实施。兴建牧场,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大型企业兴建牧场数量较多或者中型企业正处于发展期,那么都会对其造成一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牧场建设之后,后期养殖管理细节诸多、难度较多,势必会分散企业诸多精力。 这对大型乳企尚有压力,更何况中小乳企。为了保证有稳定和安全的奶源,金河也将产业链延伸至养牛端。闫建国也毫不讳言:“缺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 佟显永感慨如今牧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一个3000头规模的牧场,投入的资金可以达到1个亿。”宋亮表示,奶源的投入大,周期长,饲料价格成本高,这些都是“乳企不可承受之重”,而牧场高端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的稀缺,足以让企业“望而却步”。 对于国家出台要求企业自建牧场的政策,宋亮的分析指出:“国家希望在乳制品这个行业,不同的利益体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共同体,不希望出现如今上下游产业链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但一劳永逸希望企业自建牧场解决矛盾,也是不现实的。” 他认为,乳制品品牌企业也是养殖的外行,让他们去建牧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更应该放开土地流转,拓宽养牛的融资渠道,才能更好的提升养牛的积极性。 简爱华认为,从食品安全层面上说,乳制品企业自建牧场也同样存在因管理不严格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若是鼓励上游养殖户发展壮大、构建养殖户与乳制品企业之间紧密而相互监控的关系,那么同样也能实现源头的安全。 押宝巴氏奶 虽然业内对国家把更多的乳企推上“全产业链”的不归路多有争议。但对于金河这样的小乳企来说,人微言轻,如何适应政策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资金体量不大的小乳企而言,将养牛作为企业利润增量可能性已然不大,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巴氏奶或是小乳企突围的最快路径。 佟显永表示,虽然不同的乳企做巴氏奶的利润率不同,但对于每年营收规模在20亿元以下的乳企而言,利润率可以到达10%以上。而且,“做巴氏奶的技术壁垒并不高。” 三元乳业市场部负责人何小唐告诉《中国企业家》,由于巴氏奶对于运输半径和保存时间的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巴氏奶有很强的地域性。目前,三元占据了北京巴氏奶市场份额的95%以上,“虽然不方便透露具体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两年来,巴氏奶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 据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巴氏奶销售额增长率达24.3%,增长速度远大于常温奶。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国内巴氏奶销售额以年增长超过30%的速度发展,而常温奶销量只有个位数增幅,巴氏奶发展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但是,中小乳企押宝发展巴氏奶也并非一边倒的叫好之声。宋亮分析认为,小乳企突围之路,巴氏奶是必选项。但是存在一些障碍。“巴氏奶要求低温储存,我国冷链运输发展不成熟,企业承受较重的物流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这对企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巴氏奶必须即时生产即时销售,否则就会坏掉,形成极大的浪费。”宋亮还指出,最大的障碍来自消费者。“很多人认为常温奶的营养价值与巴氏奶一样,这需要政府层面加强对巴氏奶营养的宣传。” 不过,对于小乳企而言,这既是障碍更是机会。“由于配送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这会延缓国内两大乳业巨头进军这一领域的速度。这也可以使当地的乳制品企业根植区域市场,形成地方品牌。三元和光明就是突出代表。”佟显永说。 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发展巴氏奶,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大包装进口粉对国内乳业链条的冲击。在不久前南方奶业发展高峰会议的与会者们已经喊出反击的口号:“抵制洋奶粉,反对倾销,抵制还原奶,反对牛奶二次加热,号召消费者拒喝复原乳,给中国奶农一条生路”。 这件事的背景是,国外进口的大包装奶粉做成了还原乳,进入液态奶的行列,这个是行业内已知的秘密,但是当前的液态奶并没有要求标注还原奶。液态奶的成分与生鲜乳、巴氏奶都有着成分的区别。佟显永则认为,国家应该要求液态奶企业标注是否为“复原乳”,以免误导消费者。 宋亮对《中国企业家》强调,他一直认为,国内外的乳资源,要形成分工。国内的乳资源要向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去发展。进口的乳资源应该朝着保证需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内可以产出高成本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从而免受国外低成本乳业资源的冲击。 对于金河乳业来说,他们不想把宝全部押在巴氏奶上。早在2012年,他们就耗资3亿元人民币,发展“浓缩牛乳蛋白粉项目”。闫建国介绍说,为此专门成立了塞尚乳业有限公司,引入了国内首套可以提取全乳蛋白粉、稀奶油、乳酪等高蛋白质含量的乳制品的设备。目前,他们生产的提炼出的“蛋白粉”已经开始与某大型乳制品企业达成合作,为其高端酸奶提供原料。而通过这种设备提炼出的奶油,刚与某大型咖啡连锁巨头签下协议,为其提供咖啡上的奶油。 显然,不是每个中小乳企都有魄力和实力投资3亿元建设这样的项目。而这种项目今后是否能够盈利?佟显永认为是在与市场的未来打赌。因为目前乳酪、奶油等高蛋白的乳制品,在国内并没有形成销售规模,只能与大客户端合作。闫建国也并不否认这一点,因为前期投入高,目前塞尚乳业的开工率不高,尚未开始盈利。“但形成规模后,产品的利润率非常高。” 无论如何,牛乳蛋白粉项目可以让闫建国暂时忘掉正在跌跌不休的原奶价格。截至离开时,当地的奶粉收购价格也没有回升的势头,收购价有时会降到2.5元一公斤以下,但当地人说,“这一点也不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