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建立检疫制度
对进、出口鱼类检疫问题于 20世纪 70年代引起各国重视 ,我国 1979年为了防止鱼类疫病从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 ,保护我国渔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 ,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发展友好往来和维护我国对外贸易信誉 ,特制订了《口岸淡水鱼类检疫暂行规定》 ,对检疫范围、检疫对象、具体检疫方法 (现场检疫、实验室检疫、隔离 检疫 )和处理意见都作了规定 ,今后不仅要严格执行 ,而且应对水产动物都作出口岸检疫规定 ,在国内也应制订检疫规定 ,以防止水产动物疾病 (尤其是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危害极其严重的第一类疾病 )的传播。
(二 )彻底清塘
池塘是水产动物生活栖息的场所 ,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及贮藏场所 ,池塘环境的优劣 ,直接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健康 ,所以一定要彻底清塘。彻底清塘通常包括池塘清整及药物清塘。
1.池塘清整在并塘或收捕后 ,排干池水 ,维修堤埂摊脚、闸门 ,并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及池边杂草 ,晒池或冻池。
2.药物清塘常用及效果较好的药物为生石灰及漂白粉。
(1)生石灰清塘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干池清塘 ,先将池水排干或留水 5~10厘米 ,一般生石灰用量为 10~30千克 / 100平方米。清塘时 ,在塘四周挖几个小潭 (或用木桶等 ),让水流入 ,再把生石灰放入溶化 ,不待冷却立即均匀遍洒全池 (包括滩脚 ),第二天早晨最好用长柄泥耙在塘底推耙 1遍,使石灰浆与塘泥充分混合 ,提高清塘效果。另一种是带水清塘 ,生石灰用量一般为 20~50千克/ 100平方米 ,将生石灰溶化后趁热全池均匀遍洒。带水清塘可避免清塘后加水时又将病原体敌害随水带入 ,效果较好 ,但生石灰用量大 ,成本高。清塘后 7~10天药性消失 ,即可放入水产动物。
生石灰清塘不仅能杀死塘里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 ,还能改变池塘酸性环境 ,使池塘呈微碱性 ,提高池水的碱度硬度 ,增加缓冲能力。钙离子浓度增加 , pH升高后 ,可使被淤泥胶粒吸附的铵、磷酸、钾等离子向水中释放 ,增加水中的肥度。
(2)漂白粉清塘干池清塘 ,漂白粉用量为 1~3千克 / 100平方米 ;带水清塘漂白粉用量为 2~5千克 / 100平方米。清塘后 4~ 5天药性消失 ,即可放入水产动物。漂白粉的防病效果与生石灰相仿 ,且有用药量少 ,药力消失快 ,有利于池塘周转等优点 ,但没有
使池塘增肥效果及调节 pH的作用。
(三 )机体消毒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即使健壮的苗种、亲本 ,也难免有一些病原体寄生 ,因此消毒后的池塘 ,如放入未经消毒处理的水产动物苗种或亲本 ,就又把病原体带入 ,一旦条件适宜 ,便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所以 ,从预防为主出发 ,切断传染途径 ,在分塘换池及放养前都应该进行机体消毒 ,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机体消毒前 ,认真做好病原体的检查工作 ,针对病原体的不同种类 ,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消毒处理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机体消毒采用药浴法 ,常用的有 :
高锰酸钾药浴浓度为 ( 10~20 ) ×10 -6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 10~30分钟 ,可杀灭体表细菌、原虫 (形成胞囊的及孢子虫除外 )和单殖吸虫等。高锰酸钾是一种氧化剂 ,应现配现用 ,且药浴用水应选用含有机质较少的清水 (否则药液浓度应提高 ),背光进行药浴。
漂白粉药浴浓度为 (10×20) ×10 -6的漂白粉 (含有效氯 30 % )水溶液药浴 10~30分钟 ,可杀灭体表的细菌。
硫酸铜或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药浴浓度为 8×10 -6的硫酸铜或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水溶液 (5 ∶2)药浴 10~30分钟,可杀灭寄生在体表的原虫 (形成胞囊的及孢子虫除外 )。
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药浴每一立方米水中放漂白粉 10克和硫酸铜 8克,药浴 10~30分钟 ,可杀灭体表及细菌和原虫 (形成胞囊的及孢子虫除外 )。
此外 ,还有淡水动物用 1%~4%盐水药浴 1~10分钟 ,杀灭体表及鳃上的一些细菌和原虫 (形成胞囊的及孢子虫除外 );
药浴时的注意事项 :一是每次药浴的水产动物数量不宜过多 ;二是药浴的时间长短与水温、水质、种类等有关 ,要灵活掌握 ,第一次使用时最好先小批量的试一下 ,既要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又 要保证水产动物安全 ;三是药浴后最好连药水一同轻轻倒入池中 ,不再用捞海捞 ,以防擦伤机体 ;四是药水配制后只能药浴一批动物,否则药液稀释 ,影响效果 ;五是不能用金属容器。
(四 )饲料消毒
投喂的饲料应清洁、新鲜、不带病原体 ,一般不进行消毒。水草必要时可用浓度为 6×10 -6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 20~30分钟 ;卤虫卵等用浓度为 300 ×10 -6的漂白粉浸泡消毒 ,淘洗至无氯味时(也可用浓度为 30×10 -6的硫代硫酸钠去氯后再洗净 )再孵化。
(五 )工具消毒
养殖的各种工具 ,往往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 ,因此发病池所用的工具 ,应与其他池塘使用的工具分开 ,避免将病原体从一个池带入另一个池。如工具缺乏 ,无法做到分开时 ,应将发病池用过的工具消毒处理后再使用。一般网具可用浓度为 20 ×10 -6的硫酸铜水溶液或浓度为 50×10 -6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浓度为 100×10 -6的福尔马林、 5%盐水等浸泡 0 .5小时 ;木制或塑料工具 ,可用 5%漂白粉水溶液消毒 ,然后用清水清洗后再使用。
(六 )食场消毒
食场内常有残余饲料 ,腐败后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有利条件。此种情况在水温较高、疾病流行季节最易发生 ,所以除了注意投饲量适当 ,每天捞除剩余饲料及清理食场外 ,在疾病流行季节 ,应定期在食场周围遍洒漂白粉或硫酸铜、敌百虫 ,进行杀菌、杀虫 ,用量要根据食场的大小、水深、水质及水温而定 ,一般为 250~500克。
(七 )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 ,多数疾病在 4~10月这段时间内流行。因此 ,掌握发病规律 ,及时有计划地在疾病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 ,是补充平时预防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具 体做法有 :
1.体外疾病的药物预防
(1)用中草药扎成小捆 ,放在池中沤水 ,以达到杀灭体外病原体的目的。该方法有就地取材、副作用小等优点 ,也可用于早期治疗。
(2)在食场周围挂药袋或药篓 ,形成一消毒区 ,利用水产动物来食场摄食时 ,反复通过数次 ,达到预防目的。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用量少 ,不会出事故 ,副作用较小 ,并可用于疾病早期治疗。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水产动物对该药的回避浓度应高于治疗浓度 ,否则不能使用此法。如鲢鱼对硫酸铜的 50%回避浓度为 0 .3×10 -6 ,而全池遍洒的浓度一般为 0 .7×10 -6,所以采用此法就无效。敌百虫和漂白粉则可使用。
②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低时 ,水产动物虽来吃食 ,但杀不死病原体 ;过高时水产动物不来摄食 ,也达不到目的。所以每次挂篓或挂袋后 ,应在池边观察 1小时左右 ,看水产动物是否来食场吃食 ,如果不来吃食 ,表明药物浓度太高 ,应适当减少药量。通常挂 3~6只,每只内装 100~150克漂白粉 (用竹篓或刺有孔的塑料瓶 )或 100克晶体敌百虫 (用密布袋 ),具体用量应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
③食场周围药物有效浓度 ,一般应保持不短于 1小时 ,否则迟来吃食的水产动物就不能受到消毒 ,同时水产动物每次停留在食场的时间很短 ,一次不能全部杀灭病原体 ,须经多次反复。下雨和刮大风时不宜采用。
④为了保证水产动物在挂药时能前来吃食 ,在挂药前应停止投饲 1天,并在挂药的几天内选择水产动物最喜吃的饲料 ,投饲量
应比平时略少些,以保证第二天仍来吃食。
⑤如水产动物平时没有到一定地点摄食的习惯,应先培养成习惯后再挂药,一般需 5~6天。
2.体内疾病的药物预防体内疾病的药物预防通常采用口服法。由于不能强迫水产动物来吃药,所以只能将药拌在饲料中制成颗粒药饵投喂。用药的种类随各种疾病而不同,尽量多用中草药,以免产生耐药性。注意事项如下:
(1)饲料必须选择水产动物喜吃、营养全面、能碾成粉末的(草除外)。
(2)颗粒药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一般应在水中 1小时左右不散开,而水产动物吃入后又能很快消化吸收。
(3)药饵的大小必须适口。
(4)药量计算应把吃该种颗粒药饲的水产动物体重都算入;
(5)投饲量应比平时减少 2~3成,以保证天天能来吃药饲,并
将药饲吃完。一般连喂 3天。
(八 )消灭陆生终末寄主及带有病原体的陆生动物
有些病原体以水产动物为中间寄主,或以动物—
鸟类等为
终末寄主消失带有病原体的陆生动物也同样能达到消灭病原体的目的。消灭的方法为枪击、拆毁鸟巢等。
(九 )消灭池中椎实螺等中间寄主
椎实螺为双穴吸虫、血居吸虫等的中间寄主,在这些鱼病流行地区,除用彻底清塘方法消灭池中螺类外,在养殖期间,可在傍晚放入草把,第二天早晨取出草把,压死附着在上面的螺,连续数天,可达到基本杀灭椎实螺,切断上述原体的生活史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