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川,白山羊养殖的规模正在扩大,然而,北川白山羊也面临着质高价不高的困扰。1月11日,为了解其中原因,记者来到北川进行调查。
喝山泉水、吃青草的白山羊肉质鲜美
徐大贵是北川县贯岭乡复兴村村民,在他家对面的山坡上,白山羊正满山觅食。“现在是冬天,一天喂一次酒糟、麦麸等,要是到了夏天,山上都是青草,都可以不喂粮食了。”
粮食钱省了,但白山羊的生长速度变慢了。“一天只能长100克左右,养一年只能长到三四十公斤,而大耳羊、波尔山羊等品种一天能长200克以上。如果单纯比产肉量,白山羊处于明显的劣势。”贯岭乡畜牧兽医站站长谭林说。
为破解白山羊长势缓慢的不足,北川羌锦垣白山羊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正与绵阳市农科院合作,利用北川的山林资源,在白山羊的饮食结构方面做文章,研发出适应白山羊生长的饲料,提高白山羊的产肉率。王海也正忙着扩建自己的养殖场,“北川白山羊呼吸富氧离子、喝山泉水、吃青草,肉质鲜美。所以,我们将投入460多万元,在这儿建一个年出栏1000头原种北川白山羊的基地。”
为了改善白山羊的肉质,当地群众就地取材,喂养山里大量出产的厚朴等中药材。北川县都坝乡黄帝庙村支部书记杜勇饲养了200多头白山羊,该村有一万多亩成片的厚朴林,“我们的白山羊是吃着中药材长大的。”“北川白山羊经近10年的选育,品种纯度不断提高。”杜勇介绍,2010年,北川白山羊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成为我省继南江黄羊后,第二个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的肉用羊品种。2013年11月,省畜牧食品局确立了省级北川白山羊保护区,保护区范围覆盖贯岭乡、都坝乡和白什乡3个乡镇,形成了2个保种场2个和6个二级扩繁场。
山多地少因素制约着规模的扩大
记者在北川白山羊主产区调查发现,北川白山羊规模不大,上千头的养殖场只有零星几家。贯岭乡存栏白山羊2万余只,而商品羊只有8000余只。在白山羊传统放养区都坝乡黄帝庙村,该村总存栏白山羊1600多头,户均仅10头。
北川白山羊的饲养方式仍显单一,主要以放牧为主,这制约了白山羊规模的扩大。北川县畜牧局副局长李勇告诉记者,“之前专家研究发现,圈养北川白山羊死亡率高,最终老百姓放弃了圈养的模式。”
而北川山区地少,难以找到足够的圈养平地也制约着白山羊大规模繁育。“我们今后将这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和实验,实现放养与圈养相结合。”李勇表示。
许多群众想扩大规模,但因缺乏资金而受阻。为鼓励更多群众饲养白山羊,前几年,北川羌家白山羊保种场老板杨进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提纯后的羊羔以斤论“借”给群众养。群众繁育出羊羔后再还给保种场。“要让白山羊的规模大起来,最根本的还是要把老百姓带动起来,让他们尝到甜头。”杨进述说。
徐大贵是最先向保种场“借”羊羔的养殖户,“我向保种场借1000多斤羊羔。母羊半岁就能产羊羔,一年平均能产两胎、3头多羊羔,我就靠自繁自育发展到今天存栏200多头的规模。”
北川白山羊要走精品羊肉路线
去年冬至,徐大贵卖了40多只白山羊,毛收入4万多元。对于这个收入,徐大贵心里有些纠结,“外地羊贩子来收羊,他们不会管我们的羊是怎么喂的,价格和圈养的一个价,才26元一公斤。”徐大贵说,我们对外面的行情不是太了解,价格只能被羊贩子牵着走。
在北川新县城,羌家儿女酒楼为打出白山羊的名气,老板蒲显斌开发出了系列白山羊美食来吸引游客。“北川新县城只有两三万人,本地缺乏足够的消费市场,大量白山羊被贩卖到成都、简阳等地方。”蒲显斌说,要把白山羊餐饮做大,还得靠品牌。
2012年12月,为了做大做强北川白山羊肉经济,北川组织了首届白山羊节,组织厨师去外地“取经”,还曾打算将新县城的巴拿恰商业步行街、马鞍路等规划为“品羊一条街”,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搁浅。“品牌的打造不是一两年就能成功,还需要长期的品牌的整体包装和策划。”蒲显斌说。“价格上不去,外地好吃嘴专门来北川吃白山羊的不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还缺乏一种白山羊饮食文化,没有形成羊肉消费的氛围和市场。”李勇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要实现北川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羊肉,就要打造北川白山羊品牌,走精品羊肉路线。同时,引进龙头养殖和深加工企业。
王海正在做一些探路,他与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打算开发北川白山羊系列礼品,增加白山羊的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