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人家园|助农生态养殖技术网|益生菌运用技术网|养殖VIP资源网
标题:
常见侵袭性、寄生性病害的防治
[打印本页]
作者:
dongjiagui
时间:
2015-2-11 11:05
标题:
常见侵袭性、寄生性病害的防治
1.白点病【病原】白点病的病原菌定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 (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 )。
【症状与诊断】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米粒、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 ,病灶略向外突出 ,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
【流行与危害】发病季节为 8~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 5~15天。温度不适宜时 ,可达 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据伍惠生报道 ,湖北省一些鳖场因患白点病 ,死亡率高达 80%。
通常水质偏酸 ,溶氧偏低 ,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大于 50只较易患白点病。发病水温流行范围为全国性 ,若不及时治疗 ,死亡率可达到 100%。稚鳖易患此病 ,病程一般为 7~ 15天,个别可达月余。
【预防与治疗】预防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
鳖不应超过 60只,饲养时间不应超过 30天。改良水质 , pH值保持 7 .2以上 ,溶氧保持每升水 3~4毫克。稚鳖池水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氢钠来调节 ,先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五的浓度全池泼洒 ,不足时可重复泼洒。稚鳖可以忍耐百万分之 20到百万分之 25的浓度 ,用高锰酸钾 0 .002%浓度浸洗消毒 ,稚幼鳖用 0 .003%浓度 ,水温 20℃以上时 ,浸洗 30~40分钟 ;水温在 20℃以下时 ,浸洗 40~50分钟。
用白点灵防治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四浓度全池遍洒 ,连续用药 3天,再用此药投喂 ,每 50千克稚鳖每天用药 1~2克,连续用药 5~7天,治愈率可达 95%。
治疗用高锰酸钾万分之 1 .2到百万分之 2 .5浓度遍洒。
用鱼广灵和治霉灵各百万分之五全池遍洒。
2.白眼病
【病原】白眼病是由于放养过密、饲养管理不善、水质恶化、尘埃等杂物入眼等诱因引起。该病原菌初步认为是一种副大肠杆菌。
【症状与诊断】病鳖眼部发炎充血 ,眼睛肿大 ,眼角膜和算黏膜因炎症而糜烂 ,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继续发展 ,病鳖眼睛失明 ,最后瘦弱而死。
【流行与危害】发病季节是春季、秋季和冬季 ,而以越冬后的鳖出温室一段时间为流行盛期。发病率一般为 20%~30% ,病程较长 ,死亡缓慢。【预防与治疗】预防加强饲养管理。越冬前后喂给动物肝
脏,加强营养 ,增强抗病力。每 5~7天用百万分之五的漂白粉遍洒消毒池塘一次。治疗
呋喃西林(已被列为渔业禁用药物)
或硫酸铜浸洗。稚鳖百万分之 20 ,幼鳖百万
分之 30,连续浸洗 3~5天。注射链霉素 20万单位 /千克体重。
内服土霉素 40毫克 /(千克体重·天 )。
3.出血性败血症【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症状与诊断】症状心包相对应的腹甲部有明显的充血现
象,充血的色泽可是鲜红、大红、暗红至黑红色 ,相当容易诊断。心包处充血的同时 ,颈基部、四肢基部、趾(指)端有鲜红色的血泡。
病理肝脾肿大 ,肝呈菜花状 ,有坏死病灶。血管内以及器官组织中大量红细胞变形、溶解 ,血细胞数量极少 ;菌侵入肺、脾、肾和肌肉等器官组织中 ,病鳖心包严重充血 ,肺组织严重坏死。
【流行与危害】出血性败血症流行季节为 6月~ 9月,流行面很广。加温养殖无季节性 ,是否患病和流行由水温决定 ,适宜水温 25~32℃。出血性败血症主要危害稚幼鳖。该病传染性强 ,流行迅速 ,潜伏期短 ,发病快。
【预防与治疗】预防用百万分之五的漂白粉遍洒 ,每天一次,连用 3天,可防止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治疗漂白粉百万分之五连续 3天遍洒后 ,加喂败血宁 2 000毫克 /千克饲养 ,治疗效果明显。鱼康百万分之八浓度消毒 ,后用漂白粉 0 .001%、石灰 0 .004 %消毒。口服败血宁 2000毫克 /千克饲料 ,连喂 6天,
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陆宏达、金丽体 1996年报道了《鳖嗜水气单菌败血症的研究》一文 ,文中介绍的治疗方法如下 :
“每 100千克鳖用 30克治鳖灵 1号(疾病严重时用药量加倍 )。均匀拌在饲料中分 2次投喂 ,连喂 5天。在投喂药期间 ,全池遍洒 1~2次消毒药 ,稚幼鳖池全池遍洒百万分之 0 .5三氯异氰尿酸 ;已不吃食的重鳖应隔离饲养 ,同时每千克鳖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 20万单位,一般注射一次即可痊愈。如尚未痊愈 ,5天后再注射一次。
4.肺脓疡【病原】由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
【症状与诊断】症状双目失明 ,常在岸上休息 ,呼吸困难 (呼吸时张大嘴 ,头向上仰 ),眼球充血、水肿、下陷 ,并有豆腐渣样的块状坏死组织覆盖于眼球上。
解剖肺部呈暗紫色 ,有硬结节及囊状病灶。
【流行与危害】目前仅在湖北、河南发现此病。稚幼鳖易患 ,成鳖少见 ,流行及危害不太严重。
【预防与治疗】预防改良水质 ,用百万分之五漂白粉消毒池水,用药物或机械增氧 ,注意排污。
治疗 :土霉素或金霉素内服 ,每只鳖每天用 800~1 200单位 ,每天一次 ,连喂 6天为一个疗程。通常喂 1~2个疗程。
5.红底板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传统名称为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
【症状与诊断】活动情况患红底板病的亲鳖常潜伏到产卵场的沙中 ,此种鳖经治疗 ,有 70%以上的治愈率。晚上爬到塘坡上的鳖、反应迟钝的病鳖大多仅能活 1~2天,白天不下水的鳖 ,多数几个钟头就死亡。该病底板红肿溃烂是最显著特征。
解剖检查 :口、咽部红肿 ,肝呈黑紫色 ,肾肿大变质 ,肠充血 ,肠内无食物。
【流行与危害】东南沿海 3月下旬~ 5月为发病季节 ,上海地区为 4~5月,中原地区为 5~6月,北方地区稍迟一些。一经发病,就蔓延不止。
流行地区 :日本及我国很多地区均有红底板病的流行。
【预防与治疗】鳖经越冬期后 ,体质弱 ,抗病能力差。或从温室到自然池放养过程中 ,由于水温诸条件的改变 ,鳖的抵抗力降低,这两种情况均使鳖易感染病原。另一方面 ,由于水温逐渐升高,病原菌大量繁育 ,池水的病原菌相对密度较高 ,高密度的病原易使鳖感染。上述两个原因的有机结合就会导致鳖患红底板病。
预防根据以上分析 ,防疫措施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增强鳖的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二是通过改良水质 ,池塘消毒 ,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 ;提高鳖抵抗力的途径如下 :多投喂有营养的饲料 ;控制水温促进早吃食多吃食 ;投喂预防药。在越冬前 ,每千克鳖用抗菌素 10毫克 ,连喂 6天,增强其越冬期的抗病力。
治疗注射硫酸链霉素 ,信阳某鳖场每千克鳖 2万国际单位 ,对治疗红底板病有显著效果。 3天恢复摄食 ,5天后红斑开始消退,7天痊愈。
川奇义一 (1983年)报道 ,在饵料中加入磺胺药可治疗早期红底板病。沈建平 (1993年)用硫酸链霉素肌肉注射病鳖 ,再放土霉素水中 (每 10千克水中放土霉素 3片等于 0 .75% )浸洗 30分钟 , 15天后治愈率达 96 .05%。伍惠生用链霉素注射后备亲鳖和病鳖 20只,腹腔注射后放在土霉素 0 .003%溶液中浸洗 40分钟 ,4~5天后病鳖恢复摄食 ,活动能力增强 ;6~7天后 ,腹部红斑逐渐消退;10~12天后全部痊愈。需说明的是 ,上述用量均比人、禽和畜的剂量大 20倍,有无后遗症尚待研究。
土霉素内服 ,40毫克 /(千克体重·天 )。
6.红脖子病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阿多福病。【病原】此病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症状与诊断】病鳖浮在水面或岸边 ,不肯下水 ,在“晒台”上
也呈昏睡状态。若属早春 ,当水温在 18℃以上时 ,鳖仍喜欢钻入泥沙中休息。
体外检查 ,鳖脖子发炎充血、肿胀 ,以至不能正常伸缩 ;腹甲出现红斑 ,并逐渐溃烂 ,眼睛失明 ,舌尖、口鼻出血。大多数在上岸晒背时死亡。
解剖发现 ,口腔、食管、胃、肠的黏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性出血 ;肝脏肿大 ,质脆易碎 ,有的肝表面呈土黄色或灰黄色 ,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病灶 ;胆囊内充满胆汁 ;脾肿大。其中口腔呈弥漫
性出血较为常见 (占 80% ) ,胃肠黏膜出血也较多见。
【预防与治疗】在生产中发现水温是导致红脖子病的重要因素,操作中要尽力保持水温的相对恒定。若水温变幅大 ,要经常消毒池水、控制水体内病原菌的相对密度。
由于鳖对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免疫力 ,因此可用“土法疫苗”拌饲投喂或注射。
治疗该病无特效药 ,常用下列方法治疗 ,轻者可治愈。①人工注射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配药 15~20万单位 ,从鳖的后肢基部注入腹腔。②用病鳖的病变组织做成土法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 ,或者注射。
7.穿孔病【病原】该病的病原体为产碱杆菌。【症状与诊断】外部症状除具一般传染病的病态外 ,其特殊
症状为 :颈部、背甲、裙边、四肢基部和腹部初期出现点状突起 ,以后突起逐渐增大 ,向外突出 ,四周红肿。溃烂后 ,表皮破裂 ,内容物呈脓汁状 ,并伴有腥臭气味。随着病情的发展 ,内容物变为干酪样 (豆腐渣样 ),疮周浸血 ,略高于周围皮肤。最后 ,病灶扩大 ,漏出骨骼,烂透骨骼 ,出现穿孔。与穿孔相应的脏器表面 ,表现为炎性浸润,中心深红略黑 ,红色向周边渐渐变淡。
内部症状 :经解剖检查 ,病鳖体腔内积有体液 ,肺充血 ,呈紫红色;肝脏肿大 ,充血 ,呈紫褐色 ,边缘出血严重 ;胆囊肿大 ,肠道内无食物 ,肠红肿充血。
【流行与危害】穿孔病为流行病。在常温养殖条件下 ,流行时间一般在 5~11月,发病高峰在 6~9月, 12月至翌年 3月患病鳖带病灶冬眠。加温条件下 ,周年发生此病。
【预防与治疗】预防患穿孔病池中的病鳖或外观健康的鳖 ,严禁与未发现穿孔稚幼鳖混养。
操作时 ,疫池的水严防污染周围池。
工具专用 ,操作员工作后手脚消毒。此条在生产实践中尽管较难执行 ,但在集约化、工厂化养鳖中必须执行。
避免鳖体受伤 ,操作尽量小心细致。
鳖患寄生虫病时要及时治疗 ,不给病原菌可乘之机。
治疗内服和体外消外相结合。内服药可选择高敏和中敏药物,药饲 7天。外消药物可采用先用漂白粉后用石灰的消毒方式。对于病重的鳖 ,可在治疗室或治疗池挑去干酪样物 ,用酒精棉球清理疮面 ,抹
红霉素(已被列为渔业禁用药物)
软膏 ,用湿布袋装着放盒中。
根据蔡完其等 (1995年)的研究 ,穿孔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而齐彩霞 (1995年)在分离鉴定的穿孔病病原菌是气单胞菌和产碱菌。因此说 ,穿孔病是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病鳖要隔离治疗 ,原饲养池要彻底消毒 ,死鳖要妥善处理。另外要防止水质恶化和水温剧变 ,防止滥用药物 ,防止外伤。
治疗可采用、庆大霉素、消红宝。消毒用百万分之 0 .3的强氯精。
8.腐皮病
【病原】把皮肤腐烂病的患部作细菌学检查时可分离出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等数种细菌 ,然而 ,在这些细菌的种类中 ,可以认为气单胞菌与皮肤腐烂病关系最大。
皮肤腐烂病可以认为是由于鳖之间相互撕咬而产生的伤口 ,再经过细菌感染而发生的疾病。
【症状与诊断】四肢、颈部、尾部及裙边边缘部的皮肤发生糜烂;皮肤组织变白或变黄 ,患部不久坏死 ,产生溃疡 ;进一步发展时,颈部的肌肉及骨骼露出 ,多数死亡。
【流行与危害】患腐皮病而残废的鳖多数仍能长期生存 ,患部 也会自然痊愈。
此病我国各地都有发生 ,有时与疖疮病并发 ,出现严重的病情和损失。各种规格的鳖都会出现并发症 ,尤以 0.2~0.45千克的鳖感染最严重。 50克左右的鳖更易患腐皮病。
【预防与治疗】预防注意水质清洁 ,防止鳖相互撕咬是防止该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故在饲养过程中需大小及时分开 ,坚持每周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三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放养前用 0 .003%的氟哌酸对鳖进行浸洗 (水温为 20℃以下时,浸洗 40~50分钟 ; 20℃以上时 ,浸洗 30~40分钟 ,既可预防又可进行早期治疗。
治疗发现病鳖应及时隔离治疗。用 0 .001%的碘或链霉素浸洗病鳖 48小时 ,反复多次可痊愈。腐皮病治愈率可达 95%。
对于并发病用土霉素 (每千克体重 0 .05毫克 )药饵治疗。用龙丹紫涂抹稚、幼鳖或成鳖的腐皮病 ,治愈率分别为 71%~81%。
9.幼鳖爱德华氏症【病原】病原体为缓慢爱德华氏菌。【症状与诊断】外部症状病鳖表现精神不振 ,活动力差 ,多
悬浮水面 ,停食 ,在休息台上呆滞不动 ,捕捉时活动缓慢无力 ,其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淤血 ,不久即死亡。
剖检 :肝、肾、脾、腹膜出血 ,肝肿大 ,有腹水 ,背、腹甲内壁有淤血。
【流行与危害】爱德华氏菌 ,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 ,有时可引起败血症。
【预防与治疗】预防高密度加温养殖 ,冬季加温期间最易发病。入温棚要清池消毒 ,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质管理 ,及时搞好池内卫生 ,定期施用生石灰 ;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 ,以增强鳖抵抗疾病的能力。
治疗对病鳖隔离治疗。先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注射治疗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
10.白斑病【病原】白斑病的病原为毛霉菌目、毛霉菌科、毛霉菌属的毛霉菌。
【症状与诊断】这种霉菌寄生于鳖的皮肤上 ,鳖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各部位的皮肤上都有寄生 ,患病后 ,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 ,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病鳖食欲减少 ,骚动不安,爱在晒台上停留。诊断此病 ,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 ,病变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镜检可见菌丝体。培养特性 :在真菌培养基 30℃培养 24小时可看到黑色的菌丝就可以确诊。
【流行与危害】该病主要危害稚、幼鳖阶段的鳖。此病传染快,死亡率高 ,感染率可达 60% ,死亡率一般在 30 %左右。白斑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 ,但以 4~6月和 10~11月最为严重。驯养喂食后 20~60天的稚鳖中发病率最高。水温波动大的加温养殖池所养的鳖 ,也极易发生该病。
【预防与治疗】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收购、搬运、捕捉时 ,尽量仔细小心。
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毒 ,用量为 0 .015%~0 .1% ,可消灭水中的孢子。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E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用去霉剂浸洗 10分钟可快速去除此病。
日晒疗法将病鳖放太阳下晒 1小时 ,饲养水排除或留 10厘
米水 ,用 0 .02%生石灰清池消毒 ,可治愈白斑病。
11.脖颈丝囊霉病脖颈丝囊霉病是最近在泰国曼谷养鳖场发现的一种寄生于鳖脖颈上的真菌病 ,主要危害稚、幼鳖。
【病原】从患病鳖的脖颈上分离出霜霉科的一种腐霉和水霉科的一种丝囊霉。
腐霉外菌丝细微而稠密,短而呈波状弯曲,很少参差不齐,菌丝有分枝,未端略有膨大。丝囊霉外菌丝纤维有衡疏的分枝,它寄生在鳖脖颈上,是东南亚鲤鱼类溃疡性综合征的真菌病原。
【症状与诊断】鳖的丝囊霉和腐霉主要寄生于稚、幼鳖的颈部,形成一簇绒毛状环,使病鳖颈部负担过重,食欲减退,消瘦,最终死亡。
【流行与危害】鳖的丝囊霉和腐霉的生长最适温度为 30℃以上,鳖肤霉病的病原体—
水霉和锦霉在 18~20℃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旺盛。共同点为:上述病原体均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大。脖颈丝囊霉病为热带生态型的疾病,因此,该病在炎热的夏天流行。我国对该病流行情况尚无报道。
【预防与治疗】据上海水产大学杨先乐报道,该病不能用
孔雀石绿(已被列为渔业禁用药物)
进行治疗,否则 10天后复发,并严重导致全身腐霉寄生,加速鳖的死亡。
该病可用鳖康宁浸浴剂浸浴鳖,鳖康宁抗霉型口服剂投喂。或者用亚甲基蓝、甲醛、生石灰、食盐与小苏打等泼洒消毒,用法与用量可参照水霉病的防治。
用去霉剂浸洗 10分钟可快速去除此病。
12.肤霉病
【病原】肤霉菌为淡水水域的常见菌,10~15℃生长良好,属藻类菌纲水霉科。我国常见的肤霉主要有水霉、绵霉和丝囊霉菌三属。菌丝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像根样附着于鳖体表,分枝特别多,深入皮肤和肌肉称为内菌丝,它具有从鳖体吸收营养的功能。其他大部分菌丝体伸出在鳖体之外,称为外菌丝,可长达 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症状与诊断】霉菌最初寄生时 ,肉眼看不到病鳖有什么异样。当肉眼看到时 ,菌丝已在鳖体伤口侵入 ,向内外生长。受伤较深时 ,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 ,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 ,浸入的菌丝极度分枝。向体外生长的菌丝 ,似灰白色 “棉毛状” ,故俗称 “白毛病”。
【流行与危害】肤霉病全年都可发生 ,但以冬末春初气温 18℃左右为常见。
长肤霉的鳖消耗营养 ,运动受限 ,可使鳖生长缓慢。病鳖由于生长肤霉 ,为病毒和细菌侵入体内创造了条件 ,使鳖易患病毒和细菌性疾病。
【预防与治疗】预防当越冬鳖水温降到 15~20℃时 ,早春鳖出水活动时 ,用亚甲蓝百万分之四到百万分之六浓度遍洒 ;用百万分之 0 .5去霉剂泼洒。
治疗当鳖患肤霉病时 ,用去霉剂浸洗两天 ,每天 10分钟 ,可快速去除此病。
13.出血病
【病原】 1984年川奇义一报道 ,将病鳖咽喉、肠、肝等组织磨碎,并经过细菌滤器的过滤 ,滤液接种健康鳖 ,被接种鳖发生了出血症状。因此 ,病毒可能是病原体。另外 ,他从病鳖体内也分离了毒性强的气单胞菌 ,经接种也引起了跟出血病相类似的病症。因此,川奇义一认为 ,病毒可能为出血病的第一因素 ,气单胞菌为继发感染 ,使症状恶化。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鳖病病毒研究组张奇亚女士 , 1996年报道 ,在出血病鳖体内发现了病毒颗粒 ,但病毒是否就是出血病的病原体尚需进一步研究。
【症状与诊断】患出血病的鳖 ,死前口鼻流血 ,将躯体拿起时 ,头颈和四肢软弱下垂。解剖发现 :肺组织出血糜烂 ,肠出血 ,肠粘
膜坏死 ,肝肾均出血。最显著的特点是 :腹腔充满极淡的粉红色血水,跳动的心室呈白色 ,腹甲部出现血斑或出血点 ,脖子不红肿。
【流行与危害】在日本流行该病 ,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也有流行。发病季节是 5~9月。
【预防与治疗】发现病鳖后 ,立即与其他临近池隔离 ,病鳖在被隔离的池中治疗 ,死鳖深埋 ;改良水质 , pH值保持在 7 .2以上 ,溶氧保持在每升水 3~4毫克 ;加强饲养管理 ,投喂 30%的动物肝脏加强营养 ,增强病鳖的抗病力 ;注射土法疫苗 ,作好防疫工作 ;注意水体消毒 ,发病后第一天用 0 .001%漂白粉 ,第二天用 0 .004 %的生石灰 ,第三天用 0 .001%的高锰酸钾联合对水体消毒 ;川奇义一主张用磺胺或抗菌素治疗并发病 ,认为对出血病的症状有缓解作用。用消红宝拌饲料治疗有一定效果。
14.红斑病【病原】病原体为红斑病病毒。【症状与诊断】鳖的背甲和腹甲出现不同程度红斑和糜烂。
人工感染病例在接种 3天后表现为反应迟钝 ,翻身困难 ;4天后其腹部皮肤出现明显充血 ;6天后腹甲出现红斑 ,中心开始出现糜烂;7天后症状加重。
肝明显肿胀、充血 ,呈土灰色。超薄片镜检发现肝细胞的细胞核明显肿胀 ,核孔扩大 ,内织网断裂 ,线粒体肿胀。
【流行与危害】红斑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近几年在江苏鳖场间流行 ,有的地方发病率达 10%~60 % ,个别鳖场达到 80 %以上。
【预防与治疗】无有效治疗办法。
15.疱疹病
【病原】开始是某种过滤性病毒引起鳖患病 ,发生疱疹 ,继后疱疹溃破 ,引起伤口糜烂或溃疡 ,为细菌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于
是,水中产气杆菌、葡萄球菌等病菌侵入体内 ,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菌血症 ,形成毒血症或败血症 ,出现全身症状 ,最后衰竭死亡。
【症状与诊断】病鳖体质差 ,消瘦 ,反应迟钝。全身有明显的溃疡 ,溃疡面下陷 ,可达真皮甚至暴露出甲板。溃疡在分布上似有对称性 ,有些溃疡面上可见到痂 ,痂皮致密 ,呈褐色。腹部溃疡数量不多 ,以腹甲边缘居多 ,大小如黄豆。背部溃疡形小量多 ,多见连成一片 ,密集于背部前中央处。死后腹部有红色出血点或斑块。
解剖可见肝脾肿大、黏膜及消化道充血。
【流行与危害】该病传染快 ,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患病以幼鳖为主 ,流行季节为春天。
【预防与治疗】饲料中加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同时添加
0 .05 %的盐酸吗啉脒胍 (病毒灵 )有一定的效果。
16.腮腺炎病【病原】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病原的正式报道。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 ,极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
【症状与诊断】发病早期 ,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 ,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 ,全身浮肿 ,脏器出血 ,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水面沿着池壁缓缓独游 ,有时静卧于食台或晒背台上不动,不摄食。到发病后期还可见到口、鼻流血。解剖病鳖 ,可见两症状 :一是鳃腺灰白糜烂 ,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另一种是鳃腺糜烂程度较轻 ,呈红色 ,胃部和肠道呈纯白色的贫血状态 ,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 ,肝呈点状充血。该病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脖颈肿大 ,但不发红 ;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流行与危害】鳃腺炎病在甲鱼病害中 ,是危害最大、传染最猛烈、死亡最快的一种传染病 ,一旦发病 ,死亡率极高 ,是一种可怕
的灾害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稚、幼鳖生长期。
流行季节为 6~9月。水温在 25~30℃之间发病最为严重。
【预防与治疗】腮腺炎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是隔离发病鳖 ,或将病鳖挑出后深埋或烧毁。养殖池可用 50~ 100毫克 /升的福尔马林进行浸洗 ,两小时后换掉水 ,再用水体中浓度为 2毫克 /升的漂白粉或 1毫克 /升的强氯精遍洒。
17、吊钟虫病
【病原】病原是钟形虫 .累枝虫 .聚缩虫 .单缩虫等
【症状与诊断】肉眼能看到病鳖四肢凹处、颈部、腹甲尾部生长的吊钟虫。普通水质 ,翻起病鳖腹甲像长锈似的洗不净 ,其实就是患了吊钟虫病。患吊钟虫严重的稚幼鳖 ,全身呈灰白色 ,若水质绿色 ,病鳖呈全身绿毛状。
显微镜下可看到吊钟虫的柄及吊钟虫。
【流行与危害】各种规格的鳖均会患吊钟虫病 ,稚幼阶段的鳖患吊钟虫病可导致死亡。常温养殖池 6~9月患病 ,加温池一年四季均可患此病。流行面广 ,危害严重。
吊钟虫病能引发其他传染性鳖病的发生。由于它的寄生 ,破坏了鳖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关— ——皮肤 ,使传染性病的病原体有了可进入的门户 ,从而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与治疗】预防定期用百万分之四的硫酸铜与百万分之一点五的硫酸亚铁混合遍洒。浸泡 24小时后 ,放去 50%含药水,再补加足量新水。
治疗
(1)遍洒百万分之四的硫酸铜和百万分之一点五的硫酸亚铁 ,浸泡 24小时后 ,放除药水 ,加新水。为了节省药 ,施药前可放去部分水 ,留 20~30厘米水施药。
(2)食盐水 2 .5%的浓度浸洗 ,在清塘放养时可用。水温 10~
30℃之间 ,浸洗 10~20分钟 ,每天一次 ,连续 2天,可杀灭虫体。 (3)1 %高锰酸钾涂抹 ,经 30~40分钟放隔离池 ,连续涂抹两次,可杀死虫体。
(4)用食醋涂抹 ,即可去除寄生虫。
18.盾腹吸虫病【病原】病原是盾腹吸虫。【症状与诊断】病鳖消瘦 ,解剖病鳖 ,在肠道中发现有盾腹
吸虫。
【流行与危害】大量寄生盾腹吸虫 ,能造成肠壁有小孔 ,严重时鳖因肠穿孔而死。危害稚幼鳖较严重 ,死亡病例少见 ,但影响生长发育。其幼虫寄生在淡水螺体内。
【预防与治疗】不喂鲜活螺可防止患病。
19.水泡病【病原】病原体是气单胞菌 ,属中等强毒株 ,分离菌毒力弱。【症状与诊断】外观症状病鳖颈基部可有一水泡 ,下肢基部
也可有水泡。水泡的直径 1 .8~3 .2厘米 ,泡壁薄 ,泡内充满乳白色的液体或血水。解剖检验 :肝、肾、肠充血发炎。
【流行与危害】目前仅发现少数病例 ,也可能为气单胞菌病的一个表现形式。危害不严重但可引起鳖的死亡。 25克重以下鳖易感。
【预防与治疗】由于水泡病的病原菌属嗜水气单胞菌 ,治疗采用抗生素口服、药浴等方法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20.水蛭病【病原】病原是鳖穆蛭、扬子鳃蛭和拟扁蛭。【症状与诊断】可用肉眼看到虫体。虫体吸血时 ,排唾液入伤
口,唾液中有一种抗凝血物质 ,导致病鳖伤口长期流血 ,使血红蛋
白减少。
【流行与危害】鳖被水蛭寄生后 ,鳖体无力 ,四肢和颈部收缩无力 ,鳖体消瘦 ,皮肤苍白。目前人工养殖的鳖患水蛭病的数量及鳖体上蛭的条数少 ,水蛭多吸在尾部腹面。野生鳖患水蛭病的比例大 ,多时可致鳖死亡。
【预防与治疗】预防以清池为主 ,用 0 .1%的生石灰清池或
0 .002%氨水清池。治疗主要是根据蛭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生存的生理特点 ,泼
洒 0 .004~0 .005%的生石灰 ,1~2次可治愈。泼洒百万分之一的 90%的晶体敌百虫有一定效果。硫酸铜百万分之零点七或高锰酸钾 0 .001%泼洒也有效 ,经
20~30分钟 ,水蛭脱落而死。用氨水 10%的浓度浸洗 20分钟水蛭脱落而死。用清凉油涂抹在水蛭上即可脱落。
21.绦虫病【病原】九江头槽绦虫。【症状与诊断】章剑 (1995年)发现中华鳖肠道寄生有九江头
槽绦虫。鳖寄生九江头槽绦虫后 ,表现为消瘦 ,严重时导致死亡。
【生活史】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5个阶段。卵在水温 25℃~ 30℃水中 ,3~5天孵化 , 14~15℃时则需 10~28天。中间寄主为剑水蚤。钩球蚴在剑水蚤体内发育为原尾蚴 ,时间大约为 5天。原尾蚴在鳖肠内发育为裂头蚴到成虫 ,约 11天。
【预防与治疗】
(1)用 15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或 1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泼洒 ,毒杀虫卵和剑水蚤 ,效果较好。
(2)用南瓜子 0 .4克/千克鳖投喂 ,连喂 3天。
(3)使君子 2 .5千克 ,葫芦金 5千克 ,捣烂煮水成 5~10千克汁液 ,保存于冰箱中 ,分 4天拌入饲料投喂。
22.锥虫病【病原】锥体科、锥体属。【症状与诊断】无特殊症状 ,严重感染者有贫血现象。病理未
见报道 ,靠血检诊断。【流行与危害】严重感染锥虫病的鳖有贫血现象。此病一般在夏秋两季流行 ,在湖北等省市有此病发生的报导。【预防与治疗】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防治。
欢迎光临 养殖人家园|助农生态养殖技术网|益生菌运用技术网|养殖VIP资源网 (http://wap.zn99.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